•   展開目錄

    在這一講中,你就得把自己的“辦公”鉛筆放在一旁了,去買那種軟鉛的,買上一打。這種鉛筆可以讓你畫出這一講中所需要的豐富的黑色和深灰色。如果你那里買不到我所使用的鉛筆型號,那么任何能夠畫出深色調的軟鉛黑色鉛筆都可以。
    關于本書中的繪畫用具,你是不是把后面那些內容也看一看,預先準備一下?從現在開始,你就得經常變化自己的用具了。如果你家鄉沒有美術用品商店,我建議你到附近的城市去郵購。這樣,當你需要用的時候,它們就在手邊。
    觀察光線與喑影
    不言而喻,沒有光線的話,你什么也看不到。不過,只有藝術家們才認真觀察和仔細琢磨光線的性質和特征(當然也就包括暗影),以及光線對他周圍一切事物的影響。
    在此之前你只訓練用自己的眼晴去觀察和畫出一個物體的正確比例,使用的是線條?,F在,你得學會用色調——也就是光線與暗影-----來觀察和描繪物體。你得琢磨和表現由一個物體投射并顯示出來的暗影的角度、密度和形狀。首先,讓我們了解室內光影——也就是燈光的性質,然后再到戶外去把握自然光的情況。燈光與自然光之間的主要不同,就在于你可以控制室內的燈光,但你沒有辦法控制戶外或自然光。如此明顯的事情不用說吧?未必,我們走著瞧。

    光線與三維
    在這一階段,我們只處理一種光源,以避免混亂。這就是光只從物體的一側照來,暗影在物體的另外一側,由此而顯示出物體的立體存在,有體積,有高度和寬度。
    光線落在一個物體上,區分出明顯的光亮區和暗影區,這受物體表面的影響。如果明暗之間的區分很鮮明,那就表明這個物體有一些平面,所以也就有一些邊緣擋住了光。如果從明到暗是逐漸過渡,那就表明物體表而是彎曲的(圖例八)

    明暗程度
    我畫了圖例B,為的是向你展示暗影如何影響主題和構圖的。要注意,所有光區都是白的,所有的暗影區的色調也是一致的。色調就是光亮的程度或暗黑的程度——從白到各種程度的灰,再到黑,可以用鉛筆、炭精之類的繪畫媒介畫出來。圖例B中所有物體的暗影色調一致——黑的程度一致,是因為這些物體被設想為都是白色,都是同樣的材料。我現在沒有使用色彩不同、質地不同的物體。我們到后面一講再來探討那個問題。在圖例B中,我就使用紙本身的白色來代表光,把所有的暗區都涂成同樣的黑色。
    使用全色調
    不過,當你開始在畫中應用色調時,我建議你使用全色調——從黑色到所有不同程度的灰色再到白色(圖例C)。我見過許多學生把畫畫得弱而蒼白,原因就是他們在揮動鉛筆時過于膽怯,如果多用一些深黑色和深灰色的話,他們的畫會更有生命活力。畫的時候要大膽顯示出線條的方向,顯示出色調的濃重,這反映著你的自信。

    投影
    除了物體上面的暗影外,還有一種暗影------投影。它是因物體自身而投射出來的。投影不是一種扁平一致的色調,它越靠近物體就越暗,最暗的部分與物體本身直接相連(圖例D)。投影的邊緣可能分明也可能柔和,你必須仔細觀察它的特性。
    喑影邊緣
    在圖例B和D中,有一個名詞必須提到,這就是“暗影邊緣”。仔細觀察一個有角的或者是有平面的物體,當一個平面與另一個平而相交時,光線會被擋住,這時的暗影邊緣就是分明的。然而,如果物體為曲面,暗影邊緣就柔和,色調是逐漸過渡的。
    隨便把一個物體放在桌子上,用一盞燈(燈泡,手電筒等都可以)照亮它。觀察當燈與這個物體距離不同時,投影的邊緣會發生什么變化。你會看到,當光源離遠時,投影的邊緣會變得分明,當把燈離近時,暗影的邊緣就變得柔和了。無論是柔和還是分明,暗影邊緣如此出現都是必然的。你選擇自己喜歡什么,而且要考慮什么更吻合你畫作的主題。

    光線角度
    你選擇的光線角度也會影響到你的主題(圖例E)。隨便拿一個物品放在桌子上或凳子上,從不同的角度用燈照它。保持燈的高度和距離,圍繞這個物體走一走,看一看它的暗影和投影的形狀。無疑,你會挑選出最有意思的暗影模式來畫。
    在圖例E中,被照亮的對象是一把咖啡壺。當光線直掊從前方投射時(1),你會看到物體上的暗影分散到了它的邊緣,于是出現了一個扁平的形狀。如果你用線條畫,這個角度可用,因為不會出現造成干擾的暗影。
    不過,如果你想表現出物體的實體感或體積感,來自左上方或右上方的光線(2和3)就會提供這種三維的效果。從物體的背后給光(4),會出現一個扁平的色調輪廓。光從前而照,是畫線條畫的最好角度;光從后而照,最有利于畫一個簡單的、扁平的色調形狀。
    光線高度
    現在,我想讓你在改變光源的高度或層面的情況下,再圍著物體看一看。光線的角度越低,投影就越長(圖例F的1)。光線的過低角度應該避免,因為投影會過長,過于顯眼,超過了物體本身(圖例F的2)。不過,如果你真喜歡這樣的角度,你也可以用一條邊將投影截斷,或者是用另外一個物體來阻斷它(圖例F的3)。

    點贊(3)
    返回
    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