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  展開目錄

    在素描中,運用好透視法則
    在畫面上確定物體的深度
    即物體及其各部分的形在畫面中的空間位置
    這是繪畫中表現物體的立體感和創造空間效果的基本因素
    所以說,透視法則是寫實造型的重要依據
    掌握透視的基本原則是準確觀察
    真實描繪物像空間關系的基礎
    透視學不好,基礎也就不牢固
    所以,畫素描重要的一部分
    就是學透視關系

    繪畫中的透視規律
    我們平時看到的物體實際上并不比它們在前景的時候小,但是它們看起來卻很小,這是因為物體產生了透視的關系。在畫素描前我們要對物體的透視進行分析,才能繪制出更加準確的畫面效果。這對我們更好地理解物體的結構有很大的幫助。
    近大遠小和近實遠虛的規律
   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:路面向遠處延伸時越來越窄,道路兩旁的樹木越往遠處變得越來越小……
    這便是本小節要介紹的近大遠小和近實遠虛的基本透視規律。首先,讓我們了解一下這些基本的透視關系。
    單個物體的透視
    單個物體的透視規律,最為明顯的就是近大遠小。此效果表現起來較為簡單,也比較容易掌握。通過簡單的幾何體比較容易理解近大遠小的透視關系。

    杯子可以看作圓柱體,從圖中可以看出,離視點近的頂面要比底部的面大一些,體現出了近大遠小的關系。

    圓柱體的兩個頂面都是圓形,這兩個圓形的大小是一樣的,但是由于透視發生變化,靠近視點一側的圓看起來就要比遠處的圓大,即使變換了角度,近大遠小的規律也是不變的。
     

     
    多個物體的透視
    多個物體排列在一起時,不僅整體的透視發生近大遠小的變化,而且單個物體自身也有近大遠小的透視變化。


    多個物體有規律地排列時,在視覺上會形成近大遠小的透視關系;從右圖中路邊路燈的排列可以看出,靠近視點的路燈大一些,遠處的則越來越小。


    散落在地上的物體,從外形上看,近處的要大一些,遠處的要小一些。
     
    平行透視
    平行透視也叫一點透視,是指在6 0°視域中,觀察正方體上下、前后及兩側六個面,不論立方體在什么位置,只要有一個面與可視畫面平行,立方體和畫面所構成的透視關系就叫“平行透視”。

    我們平時接觸到的物體, 不管它的形狀如何不同, 都可以歸納在一個或數個立方體中, 有上下、前后、兩側三種面, 只要其中有一種面與畫面平行,
    就叫作平行透視。

    上圖中視平線或主垂線穿過立方體時只能看到兩個面,比如立方體在主垂線以上時,只能看到正面和底面或者正面和頂面。
    當我們看到立方體在消失點、視平線和主垂線外面時,可以看到三個面(如左圖所示)。立方體在視平線以上的位置時,可以看到底面、正面和側面;立方體在視平線以下的位置時,可以看到頂面、正面和側面。
     
    成角透視
    成角透視也稱“兩點透視”,就是把立方體畫到畫面上,立方體的四個面相對于畫面傾斜成一定角度時,往縱深平行的直線產生了兩個消失點。在這種情況下,與上下兩個水平面相垂直的平行線的長度產生了變化,但是不帶有消失點。

    成角透視有兩個消失點,分別在視平線的兩端,其消失線永遠向消失點消失,只有近大遠小的變化;而且成角透視的垂直線永遠垂直,只有近大遠小的變化。
     
    上圖中的立方體只有直立的棱邊平行于畫面,它們仍然保持直立且相互平行,沒有消失點,只發生長短的變化。另外兩組水平的棱邊,都與畫面斜交,分別集中消失于視平線兩側的消失點上。
     
    三點透視
    三點透視又稱“傾斜透視”,是各種透視中視覺沖擊力最強的一種透視,一般用于表現超高層建筑、俯瞰圖或仰視圖。畫面中它有三個消失點,其中有兩個在視平線上,還有一個消失點在視平線以外。

    三點透視法中,視平線以外的那個消失點,采用在高度上取消失點的方法來表現。由于建筑物除左右的進深以外,又增加了上下高度的進深,因此這種透視法不僅可以使建筑物更加富有立體感,而且也加強了畫面的空間、縱深感,使畫面看上去很有“氣勢”。

    當我們平視一座樓房時,為平行透視。我們現在抬頭仰視,即變為上傾斜透視,原水平線仍然保持水平,原垂直線與現有的畫面有了一定的角度,為近低遠高線,它消失于天點。

    若我們向下低頭俯視,原垂直線變為近高遠低線,它消失于地點,原水平線不變,仍然水平。
     

    點贊(12)
    返回
    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