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線決定物體
意大利繪畫大師達·芬奇說:“一切形體都被光與影包圍著。”
我們能夠看到這個美麗豐富的世界必須要感謝光與影。因為有光、影的變化我們才能夠意識到形態之間的差別。光是因,影是果,光和影從不分家。我們不能描繪出光的行蹤,但至少,應該懂得在繪畫中用影來證明它的存在。在素描中,光源位置的輕微改變對畫面的光影關系會產生較大的影響。
初學者往往容易忽略對投影的描繪。我們知道,沒有投影的實體是不存在的。在繪畫中,投影的存在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和表現畫面的空間關系。一個物體的投影落在另一個物體之上,它們之間所存在的大小、前后、高低、遠近的關系便一目了然。
三大面五調子
素描中常說的“三大面”、“五調子”是指物體在光線照射下所呈現出的一定明暗關系。三大面,即黑、白、灰,是概括地表現畫面整體明暗節奏和立體感的方法(圖41)。五調子,則是亮面、灰面(中間調子)、明暗交界線、反光、投影——繪畫中稱這五種不同的受光部為五調子(圖42)。飽滿的四面形象必須依托豐富的光影效果才得以呈現。因此針對物體細部的描繪必須深入研習“五調子”的變化規律。
亮面
物體因受到光源的直接照射而產生的最亮的色調。
灰面(中間調子)
物體在受到側光的照射后會呈現出灰色調子。
畫面中除了亮部與明暗交界線這樣極致的色調,還有大量的中間調子,它們是構成四面的重要組成部分。猶如精彩的建筑空間往往來源于豐富的過渡空間處理,素描中灰調子運用的豐富與否,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畫面的成敗?;艺{子使畫面明暗關系更加有趣,更加細膩。努力嘗試表現灰調子的層次變化,準確地表達出它們之間微妙的關系,這對繪畫水平的提高無疑是非常有效的。
明暗交界線
明暗交界線是指任何光照條件下的物體亮部與暗部的交界處。它往往是畫面中顏色最深的調子,同時也是畫面色調最為豐富的地方。初學者需要對明暗交界線有足夠的認識和塑造意識。當基本形體確定后,就要隨即畫出明暗交界線的位置和形狀。這樣,在每一輪對畫面反復深入的過程中,才能夠首先對明暗交界線進行著重表現,并根據其調子的深淺對其它部分進行調整。需要指出的是,明暗交界線并非是一條單薄而沒有變化的“黑線”,而是一個色調凝重、對比明快的窄小的“面”。它是對物體幾何關系的最直接的表述,同時也是體現物體質量感的關鍵所在。
反光
物體背光的部分會接受來自周圍環境作用的微弱反光。通常由于反光的存在而使物體暗面的色調不再單一。呈現出既立體又生動的視覺效果。值得一提的是:反光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色帶——即使是存在于同一個面內的反光,也有著或多或少的明暗色度的差別。
投影
光使物體有了自己的影子。投影是物體受到光照后產生的平面虛幻現象,它的透視變化與光源的角度有關。投影非常重要,它能夠形成色調虛實上的自然轉化,有利于形體透視的表達,也有利于傳達畫面的空間感。
初學者往往因為投影部分乍看上去很黑,就在畫面上用力涂抹。其實,只要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,即使是同一片陰影,其內部的明暗變化與虛實對比也十分明顯,而絕非一片漆
黑——最深處一般在物體與影子的相交地帶(圖43)。因此,初學者必須有這樣的意識:投影有自身豐富的明暗關系與節奏變化。有時,這種變化甚至非常強烈。一般而言,光源與物體距離越近,明暗對比關系就越分明,形體界線也越清晰;光源距離物體漸遠,投影便有漸漸洇開的趨勢,與周圍環境過渡緩和,甚至邊界也模糊難辨。
高光
高光與亮部同指物體在光照下最明亮的部位。不同的是因物體間質地與肌理的差異,繪畫中將其分為對光線具有反射作用和無反射作用兩大類。前者的最亮部位被稱作高光,而
后者則叫做亮部。
高光存在于對光線具有強烈反射作用的物體表面。畫面中高光的產生通常有兩種做法。一是畫面的自然“留白”,即在作畫的過程中空出高光的部分不畫,讓它“亮”起來;二是使用橡皮,有技巧地把高光“原”出來?;孛嬷谐尸F的高光,能夠與周圍的色調形成非常鮮明的節奏變化。